【序】在今年的两会上,71岁的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志福“递条子”说民情感动总理的事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,杨老先生在题为《敢问中国农业发展路在何方》的发言中,提出保护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刻不容缓、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等建议,还重点反映了农民对中央政策的期盼与担忧,特别提到担忧地方干部“截留”中央的惠农政策。发言中,许多委员几次跟着杨老一起落泪。杨老先生对农民的深厚情感和对中国农业的忧患意识深深感动了我。读过金宏宇总经理的这篇文章,我想,上有像杨老先生这样的直谏者,下有像禾丰人这样的一线耕耘者,我们中国的农业一定能搞得好,中国的农民一定能富裕起来。
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就很少有称得上典型的描述农村、农民的文学作品,“刘老根”、“马大帅”是少之又少的几乎独树一帜存在的、以农村为视角的新农民的缩影。回顾这些,才发觉市场经济不仅仅让城市人群匆忙中亲吻物质主义的额头,也使人们不再关注当下的农村变化,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更加突出了乡村的萎缩、匮乏、忍辱负重。如今,构建和谐社会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提上议事日程,国家又把视角大手笔地推移到农村,关注农村、关注农民就是关注和谐社会的建设。
中国之大,很难用一种典型的农民形象来代表中国农民,东西部的差距,既是自然资源的差距,也是农耕文明与工商文明之间的差距。如今,农民种粮价高多种,价低少种,不敢多种,不会不种,标志着农民的种植观念已经发生改变,农村经济单纯的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状态发生了改变,标志着传统的农民开始解体,新的产业农民正萌芽破土。身在西北,对西北的地瘠民贫深有了解;身为管理者,对经营的复杂和风险也深有感受;生在东北,到过华东和广东,更看到了东西部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的鲜明对比。适合农民,能持续经营并保持优势的农民产业,我认为与电视中上演的不一样,华西村和南街村不可复制,东部的工业化也仅代表少数,能够扎根农村并长久经营有优势的,东西部都有经验可循、可交流的,应该还是畜牧养殖业以及由养殖而衍生的中间经营环节。
饲养业的大力发展好处多多,参照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的文章所述,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,实现粮食增值;促进食品加工、皮革服装、生物制药、物流、餐饮等二、三产业发展;可以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,增进农民就业;种养结合,牧果互促,立体开发,循环利用,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等等,这些宏观的益处促使我们国家大力推动畜牧养殖业的发展,除此之外我认为在以下方面更可带动农民进步:
首先,饲养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农村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。养殖是一门复杂科学的应用,也是在实践中逐步提高的技能。以养殖为终身事业,适合农民利用自身的优势,与土地为伴,做自己熟知的工作,无背井离乡的苦恼,有相互比较竞争的环境,促进农民开发自身的智慧和致富欲望,通过鼓励和榜样的带动,长久延续产业优势。
其次,饲料工业的发展,民营饲料企业生存和竞争的需要,使饲养技术从院校传播到农村,代替国家投入而进行很多科技下乡的活动,使农民养殖得到技术的支持和成功的保障,有效调动社会资源。
第三,养殖与饲料工业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经销商队伍,是活跃在农村的商人队伍,他们利用自己的资金和网络优势对养殖进行扶持。如果把全国的饲料经销商所运营的资金进行统计的话,保守估计得有上百亿的民间资本在支持农民的养殖致富,这一层面的人群有效推动了农村的经济建设。
第四,有利于城乡的融合,改变城乡对立的局面。城市生活是农民艳羡的乐土,改革的重心偏重城市后,农村发展显得被动与落后,而饲养业的发展,使属于工业的饲料与属于农业的饲养紧密联系起来,技术的交流,使先进的科技与急需改善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,而大量的经销商队伍和企业的服务队伍频繁往来于城市与乡村,形成城市与乡村连接的纽带。
第五,有利于农民队伍素质的提高,促进精神文明建设。饲料工业的竞争和发展,大量的养殖研讨会和培训会,经销商队伍的活跃发展,造就了很多勇于开拓、探索和创新的农民,为农村注入了市场经济意识、创新意识、开拓精神等很多新元素,形成了新的农民精神世界。现代的农民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,他们开拓土地以外的生存空间的姿态主动,他们更愿意尝试商业活动的方式,体验与土地没有直接依附关系的人生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所设想的农村生活是:“生产发展,生活宽裕,乡风文明,村容整洁,管理民主”,这是以城市文明的标准制定的,现代化是衡量新农村建设的关键要素,这可能是中国农民地位继“翻身”与解决温饱之后又一次伟大的历史变化。如今的农村生活异常复杂,迅速多变,难以准确把握,但关注主流,关注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主要环节,就是关注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