聊聊乐观与悲观

2021-11-18 15:50:31

文/总部培训中心经理  吕娜


今天问候几位在国外的好友,焦急地想知道他们是否安全,国内的我是否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。好消息是,我所认识的华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基本是安全的。而算不上好消息的是,疫情对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都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影响。

而他们的不同回答,则引起了我对乐观和悲观的思考。

大家可能也偶尔会对自己这样发问:

我天生悲观体质,还有救吗?

我遇事总往悲观想,怎么能让自己乐观起来?

原生家庭造成了今天我的悲观态度,怎样能不让这种悲观的基因遗传下去?

在解决乐观还是悲观的问题之前,有必要从不同角度先定义好乐观和悲观。


1、乐观可以是一种人格特质,也就是有些人会把乐观和悲观当做一种宿命。

悲观的人会想:“我的遗传基因、我的血型、我的上升星座,注定我就是悲观的人,想变乐观恐怕比登天还难。”

虚云老和尚在年谱中写到,有一次他在街上遇到一个日本兵,那个日本兵拿出枪问他怕不怕,虚云老和尚说:“如果命中注定我要被你杀掉,那有什么可怕的?因为命中都注定了。如果命中注定你不会杀我,那就更不用害怕了。所以不用怕。”

这叫乐观。


2、乐观可以是一种认知风格,也就是认知ABC理论中的B(Belief)信念和想法。看待同一件事实,乐观和悲观也许只是B有所不同。

例如面对本次疫情,有些人会想“我年纪还轻,身体也不错,只要我做好自我防护,做好隔离,感染新冠肺炎的概率还是比较低的”,他们就是相对乐观的人。

而还有人会想“虽然我的年纪不在易感人群范围内,可也不排除感染的可能;虽然我平时每周去健身房四次,可现在健身房去得少了,患病的概率就提高了;虽然我尽量不出门,出门戴口罩,可谁知道擦身而过的人是否安全呢”,很显然,他们相对悲观。


3、乐观可以是一种归因态度,也就是事情到底因谁而起。

乐观的人习惯把好事情内归因,比如“本次考了100分是因为我复习充分”。

悲观的人则习惯把好事情外归因,比如“今天打败了棋友是因为他发挥失常”。

乐观的人习惯把坏事情外归因,比如“领导对我的述职报告没什么评价,八成因为他今天心情不好,早上看他脸色就不对”。

悲观的人则习惯把坏事情内归因,比如“这个新项目领导最后还是没有给我做,一定是因为上次那个项目领导对我有更高的期待,而我只是按指标完成了”。

人们总要去想方设法变得更乐观,鲜有人说要找方法变得更悲观。

悲观就一定这么不好吗?其实不然。


1、悲观会触发特定行为倾向(Specific action tendencies)

恐惧的感觉与逃跑的冲动相联系,愤怒驱动攻击,厌恶导致排斥。

我们的祖先狩猎时面对狮子老虎,触发出特定行为的人逃跑了,活了下来,养育后代,才有了我们。所以悲观对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意义重大。

今天的日常生活中,悲观触发的特定行为倾向也对现代人的生活起着作用。

当迎面而来的汽车失去控制,银行突遇蒙面劫匪,我们不仅感受到要逃走的行为冲动,并且在毫秒之间,心血管系统就会调整部署,将含氧血液输送到肌肉,肾上腺释放更多皮质醇,通过提高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来调动更多能量,做好随时逃跑的准备。


2、悲观的人看世界更真实、更准确

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:把被试关在一个房间里,房间里只有一个灯泡和一个开关,可这个开关能否控制灯泡却是个随机事件,也就是说你按开开关,也许灯会亮,也许不会。之后调查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对自己控制力的预测。结果显示,悲观者的预测往往更接近真实数值,而乐观者则大大高估了自己的控制力。

乐观的人有时看世界是扭曲的,他们用扭曲的外界事实来迎合自己,而悲观的人对世界的准确判断却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。

所以在一个企业里,研发、企划、市场营销等岗位需要有乐观气质的人,他们有远见、有梦想,能帮助公司超越现有的能力而迎接未来。而同时也需要悲观气质的人出任公司的会计、财务、总经理、法务、安全工程师,来面对世界的真相。


那么回归到乐观呢?乐观总归是好的。

Barbara Fredrickson的扩展建构理论(broad and build)告诉我们:我们祖先在遭遇生存威胁时,悲观引起的狭隘的心理定向具有某种程度的价值。但是乐观所激发和扩展的心理定向,是以不同的方式,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,对人类产生更重要的影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种宽广的思维意识有助于我们建构资源,促进我们在财产、能力和有益特质上不断发展。

也有科学家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得出结论:

悲观导致细胞衰退,乐观促使细胞生长。

细胞更新的节奏因身体部位而有所不同。味蕾只存活几个小时,白细胞存活10天,肌肉细胞存活三个月,甚至骨骼也在不断更新。科学家们指出,你每天大约更换1%的细胞,今天1%,明天1%,到下个月累计到大约30%,到下个季度达到100%。以这种方式看待自己和我们的细胞,每三个月我们就获得一个全新的自己。也许,这与我们需要用大约3个月来养成新习惯或改变生活方式也有某种关系吧。


我们无法把新招式新技能教给老去的细胞,但我们最大的希望在于教授我们的新细胞。

那么有什么科学的方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乐观情绪呢? 


1、反驳消极思维

反驳并不是痴心妄想的愿望,也不意味着你只需用乐观想法来掩盖消极思维。

反驳消极思维,并不是制止他们,把他们推出脑海或是粉饰他们。

相反,当你对照现实来考虑他们时,你就实实在在的在化解他们。

尽管反驳具有积极的结果,但它完全不是积极思维,塞利格曼将其称为“非消极思维”(non-negative thinking),是介于消极思维和积极思维之间的一种状态。

那么有没有培养乐观思维的方法呢?


2、变得更有觉知力

乔恩·卡巴金(Jon Kabat-Zinn) 20世纪80年代初期,将古老的佛教修炼中的觉知力心理学精选出来,把它教给波士顿地区的医疗患者,称为正念减压(MBSR)。

觉知力意味着以一种特定的方式保持注意,关注目标,在当前的时刻,不带任何评价。

觉知力的力量在于,它可以从根本上切断悲观和乐观之间的联系。当你学会将一个悲观想法仅仅当做一个想法来接受时,也就是会随着时间而过去,你就消除了它。认识到悲观和乐观是相辅相成的,你就可以接受这个悲观想法,同时选择不去放大它。

悲观使人类得以生活,乐观使人类生活的更好。

既然悲观和乐观各有其作用,那如何在这杆天平中找到正确的位置呢?

乐观,是能够预见自己的态度和选择带来的后果,以及各种应对的可能。不是凡事都往好处想,而是要首先知道,你的选择会对应着不同的结果。

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,在《活出生命的意义》一书中记述自己在集中营中度日的感受:如果我将会被处死,我将不能在集中营度过我的余生,我应该珍惜还拥有的生命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可能,从现在起我就要对我的生活负责,无论我将被押送到哪个集中营,无论未来我将遇到重重危险,我都会精心对待每一天。

所以我们应该要寻找的不应是“乐观法宝”或者“乐观秘籍”,最重要的是找到乐观与悲观之间的平衡点。

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基本原则就是向自己发问:在某一个特定情况下失败的代价是什么。

如果失败的代价很高,就不应该乐观。比如飞机驾驶员决定要不要再除一次冰,喝酒后决定要不要开车,或者婚姻不如意决定要不要艳遇,都不应该乐观。因为这时失败的代价是死亡、车祸或离婚。

如果失败的代价很低,就应该采取乐观的态度。推销员决定是否再打一次电话,代价是时间。害羞的人决定是否主动与人攀谈,代价是被拒绝。向男神表白,代价最坏也就是难堪。都是生命可承受之轻。

所以,真正的乐观不是盲目的,乐观的人对未来有着正面的期望,同时又保持务实的态度面对困难。


标签

上一篇:正青春 敢逐梦2021-11-11

最近浏览:

相关产品

相关新闻

沈阳总部

ADD: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辉山大街169号

TEL:024-88082666

二维码

未标题-2.png

 

ewm2.png

343434.jpg

禾丰股份视频号官方微信号招聘公众号

分享